四城同频传圣火 三地同心向未来

  深圳前海,十五运会火炬手、比亚迪集团腾势汽车总经理李慧兴奋地跳跃起来向市民挥手。

  深圳站火炬传递现场,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接过火炬,以拟人化的奔跑姿态向前行进传递火炬。

  来自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四城的圣火汇聚广州,经过迎火种入场、融火、收火、展示等环节,四城圣火融为一体。

  “三地联动、四城同传”,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举行。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火炬传递,也是全运会火炬首次在香港和澳门传递。炽烈绽放的火炬,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从“硬联通”“软联通”走向“心联通”。

  9时,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举行。随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条线位首棒火炬手手持火炬起跑。

  四簇火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核心城市传递、燃烧,勾勒出一幅“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生动画面。

  这一刻,全运会火炬传递的历史被重新书写。告别传统的单线传递模式,港澳广深四座城市同步开始传递圣火,形成了历史首次“四重奏”。

  与往届不同,本次火炬传递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新。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火炬传递的形式,展现了大湾区城市的协同发展,全景式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湾区实践。

  四城火炬传递共设火炬手200棒,每个城市跑动50棒,每棒跑动50至100米,除个人火炬手外,还安排了部分团体火炬手,团体火炬手由1名主火炬手和不超过6名助跑火炬手组成,展现相关领域或团队风采。四座城市各自奔跑,但步调统一。

  传递方式上,采取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广州站的无人驾驶车参与全运会的火种灯护送,顺利将其运送到点位;深圳站的0号火炬手“夸父”人形机器人精准接棒,稳步传递,这些都以极具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而十五运会的圣火,更是“科技之光”与“体育之火”交相辉映的最好诠释。这簇注定载入史册的“源火”,源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科研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采集海底渗漏的甲烷气体,合成可燃冰后通过降压装置获得分解气体,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供电实现“燃烧室”内深海引燃,呈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水火交融”奇观。

  “四地同传”的背后,是粤港澳三地高效的制度协同。本次火炬传递参照跨境赛事的“无感通关”模式,组委会制定了专属保障方案,开展火炬及配套设备、火炬手和护跑手服装等的通关运输工作,实现了当天起运、当天到达。

  这场跨越制度的精准协作,让四座城市的火炬在同一节奏下跃动。从物理空间的“硬联通”,到制度规则的“软衔接”,大湾区用一场火炬传递,诠释了“一国两制”的生机活力。

  当圣火燃起,四座城市用四条精心设计的传递路线,讲述着同一个大湾区故事,每一条路线,都是一座城市的精粹缩影。

  香港的火炬路线以香港特区政府总部为起点,串联起维多利亚港、启德体育园等多个地标。全长约10公里的路线,展现香港国际盛事之都风采,彰显“全球金融中心”活力。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霍震霆表示:“今天是作为体育人兴奋的一天!全运会交给我们香港合办,意义很大。”

  澳门的火炬传递,尽显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全长约2.6公里的传递路线在澳门半岛展开,从特区政府总部出发,终至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

  “真的很开心,能作为火炬手,参与到十五运会中。”澳门立法会副主席何润生说。拿着火炬在别具风情的澳门街头传递,虽然是很熟悉的场景,但今天再看,何润生却觉得分外美丽。

  广州的火炬传递,突出“千年商都”的城市特色,途经镇海楼、海心沙等点位,古老与现代在这条路线上对话,历史与未来在火炬光芒中交汇。

  跳水奥运冠军杨景辉是广州站第一棒火炬手,他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跳水运动员,成为第一棒火炬手非常荣幸。”

  深圳的火炬传递,则彰显“开放之城”的创新气质。火炬传递总长45公里,其中跑动约5公里,空中传递约40公里,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担任首棒火炬手,开启了这段融合改革、开放、创新精神的传递之旅。他说:“能够亲身参与这次火炬接力,将这份象征着开拓精神和民族梦想的火种传递下去,我备感自豪!”

  四条路线,四种风情,却讲述着同一个主题——开放、创新、包容的大湾区精神。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的每一簇火焰都在述说这片热土的独特魅力。

  火炬传递活动结束后,四个城市代表将火种送回广州。17时左右,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了简单融火仪式,以衔接十五运会开幕式场内火炬传递和主火炬点火。

  这一刻,物理意义上的火焰合而为一,精神层面的火焰开始燎原。四簇火种汇聚成一朵更加炽热的火焰,照亮着大湾区相互连通的未来之路。

  “三地共同举办意义重大。四个城市一起开展火炬传递,合作协调方面非常顺利,证明我们有能力,可以一起协作很多大型项目。”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全国运动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表示。

  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全运会的实践意义,远不止于此。从同心礼花的会徽设计,到“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实践;从火炬传递的跨境协调,到赛事场馆的资源共享;从运动员的联合培养,到观赛服务的标准衔接,每一步都是“软联通”的突破。

  这场火炬传递,是十五运会开幕前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随之而来的赛事组织、服务保障,将进一步检验大湾区跨制度协作的深度与效能。七天后,凝聚着四城光热的主火炬塔将在开幕式上燃起,开启这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

  十五运会将证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相连,更是精神力量的汇聚。在圣火的映照下,三地正以体育为桥,向着更紧密的协同未来阔步前行。

  十五运会首次引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层次地融合,科技含量拉满。

  在深圳,来自乐聚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夸父”,以0号火炬手的身份亮相。作为“深圳智造”的代表,“夸父”手握1.6公斤重的火炬,无需技术人员陪跑,奔跑步伐稳健、动作自然,完成第二棒与第三棒之间的传递。这是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参与并独立完成火炬传递。

  负载火炬对机器人手臂及整体重心控制提出挑战。研发团队通过优化负载算法,解决了持续奔跑时也许会出现的重心不稳的问题。即使在斜坡路段,“夸父”也能自主感知地形,实时调整关节姿态,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如履平地。

  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有了更好的泛化能力,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一台设备,既能胜任展厅导览、工业搬运,也能快速适配火炬传递这类高动态、高协同任务。

  “夸父”还是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5G-A技术被视作5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最新演进,相当于为机器人装上了具备实时响应能力的“远程大脑”,操作员在位于深圳乐聚公司的控制室内,即可实时操控在市民中心广场奔跑的机器人,完成起步、奔跑、挥手、交接火炬等一系列动作。

  人形机器人正从“未来进行时”加速变为“现在进行时”,背后是大批机器人企业在广东迅速聚木成林。目前,深圳凭借超6万家机器人企业稳坐“第一城”;广州位列全国第二,集聚机器人企业超5万家。广东拥有从AI芯片、传感器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以及超大城市群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除了机器人,机器狗也“现身”深圳火炬传递现场,将全运会吉祥物交给火炬手。而在完成第一段长约1公里的陆路传递后,搭载着全运火炬的飞行器,从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平稳升起,沿深圳湾滨海带西行,途经深圳多处地标,最终抵达前海石公园桂湾段,火炬回归地面,前往前海国际会议中心。

  这条空中路线,同时也是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实力的展示走廊。目前,深圳已集聚超1900家产业链企业、年产值超900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就在日前,深圳出台全国首个专项规划布局“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到2035年,深圳将支撑超1500个起降点的科学布局与有序落地,以城市空间资源创新利用筑牢低空经济空间基础。

  广州站的火炬传递则创新性地加入了无人驾驶车接力环节。无人驾驶车在越秀公园参与全运会的火种灯护送,并顺利将火种灯运送到广州体育馆的火炬传递点位,火炬手在此通过火种灯引燃手中的火炬,继续火炬传递。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无人驾驶车参与火炬传递环节。

  广州已经在无人驾驶领域创下多个“第一”,是国内第一个发放载客测试牌照、第一个在中心城区主干道开展道路测试、第一个向无人驾驶研发企业发放道路运输经营牌照的城市,广州无人驾驶的产业链完备、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率高,具备成为中国“无人驾驶第一城”的实力。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传递。在香港传递的火炬手和市民无不为这一刻而欢欣鼓舞。

  香港火炬接力传递于9时30分开始,以添马政府总部为起点,途经中西区海滨长廊、湾仔临时海滨花园、金紫荆广场,乘渡轮横渡维多利亚港,再经尖沙咀天星码头巴士总站,转乘敞篷巴士至香港启德体育园巴士站,最终抵达启德体育园中央广场,由最后一名火炬手点燃火盆并进行收火仪式。全长约10公里的路线串联金融核心区与体育新地标,展现香港国际盛事之都风采,彰显“全球金融中心”活力。

  火炬传递的现场有不少群众围观。在金紫荆广场,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霍震霆在等待期间还与围观的市民互动并合影留念。“今天是我作为体育人最兴奋的一天,”霍震霆激动地说,“全运会交给我们香港一起合办,意义很大,对我们香港体育长远发展很有帮助,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和年轻人能接触到体育,并且融入国家的发展中。”完成火炬传递后,所有参与传递的50棒火炬手在终点进行了大合影,霍震霆与其他火炬手激动地握手、合影。

  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说:“这次火炬传递组织得很好,所以我很享受这整个过程。”郑兆康为香港击剑队培养出张家朗、江旻憓两位奥运冠军,如今新一代的选手也不断在国际比赛中取得成绩。郑兆康作为第48棒火炬手,在启德体育园跑了重要一段,这里也将是他接下来要拼搏的地方。

  香港乒乓球运动员黄镇廷作为首棒火炬手也相当兴奋。当他从香港特区政府总部跑出时,旁边有很多观众为他打气,其中不乏一些小学生。“我很兴奋,很有幸成为火炬手之一。”这是黄镇廷第一次担任火炬手,对他而言,意义重大。他说:“不论是平常握住球拍,还是今天手持火炬,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代表了希望。”对于接下来的比赛,黄镇廷表示,全运会乒乓球比赛难度甚至大于奥运会,作为运动员他当然想要赢得奖牌,打好每一场比赛。

  香港市民刘女士在谈到火炬传递时说:“上一次在香港有火炬传递仪式还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次全运会的圣火能在香港传递,我很开心,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觉得圣火就是我们所有义工凝聚的一股力量,为办好这场盛会一起努力。”第49棒火炬手梁国成的发言道出了了很多香港市民的心声。

  澳门赛区火炬传递路线棒火炬,由政府总部起步,终点设在大三巴。路线串联了澳门多个有代表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标,充分展示了中西文化的深层次地融合与和谐共存,体现澳门多元和谐的城市精神。

  “澳门市民早已准备好,热情迎接十五运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澳门筹备办公室主任、亚洲群众体育协会主席潘永权说。

  当圣火在火炬手掌心接力,火焰穿过百年街巷,不仅点燃了澳门市民对全运会的热切期盼,更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共赴体育梦想的壮阔愿景。

  市民吴女士带着专业摄影设备早早来到了大三巴。她不断调整镜头,对准牌坊,指尖在相机按键上轻轻摩挲:“我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全运会第一次把火炬传到这里,这个时刻值得记录。”

  9时30分,火种护卫队员带着圣火,来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前,在多人见证下,点燃了火炬台。第一棒火炬手从行政区政府总部出发。

  火炬手举着火炬经过何鸿燊博士大马路、八角亭、大堂前地,最后抵达大三巴牌坊。跟随火炬手的步伐,市民一路前行,他们与火炬手热情地打招呼,与圣火合照,不时将阵阵掌声与祝福送给向前奔跑的火炬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当最后一棒火炬抵达大三巴牌坊时,这里早已挤满了翘首以待的群众——相机快门声、欢呼声与《气势如虹》的激昂旋律交织,人们自发随着节拍摆动,手中的国旗、区旗摇曳。

  “真的是太激动了!”火炬传递仪式结束后,市民罗女士便来到火炬台前合影留念,她举着国旗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笑容灿烂地表示:“第一次看到火炬传递活动,很荣幸,祝全运会成功举办,运动健儿加油!”

  火炬传递的是澳门市民对全运会的热切期盼,是对“家门口的体育盛会”的由衷珍视,是“期盼全运、参与全运、支持全运”的生动注脚。

  郭建恒是第50棒火炬手,也是澳门现役空手道代表队运动员。手握十五运会圣火,郭建恒的眼神里满是笃定:“我们的目标就是奔着奖牌去的,大家必须会尽力争取。”火炬手的身份给予了他特别的力量,让他更有信心去迎接马上就要来临的比赛。

  澳门自行车代表队运动员区海欣说:“愿十五运会顺利举办,愿所有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火炬传递的是澳门运动员冲击全运奖牌的坚定信心,是澳门体育事业的蓬勃生机。据悉,本届全运会澳门体育代表团预计有421人,其中296名运动员将征战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23个竞赛项目。

  火炬穿越广州新旧中轴线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广州站在越秀公园镇海楼起跑。

  9时50分许,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首位由广州市培养的跳水奥运会冠军杨景辉,手持象征“融”与“荣”的十五运会火炬“绽放”,挥手向翘首以盼的市民致意,整座城市积蓄已久的热情被点燃。

  从镇海楼出发,火炬手们依次踏过明代古城墙,穿过五羊仙庭,凝视着城市起源图腾的五羊石像。

  在越秀公园西门至广东体育馆路段,长达6.8公里的里程,火种卫士乘坐由广汽与小马智行联合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穿越解放路、沿江路。

  一路跑来,海珠广场、天字码头、中国大酒店、流花展贸中心、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二沙岛、海心沙,全长11.6公里的火炬传递路线,穿越了广州的新旧中轴线。

  广州站精心遴选的68位火炬手,来自各行各业,构成了一幅结构立体的广州社会“全景图”。

  奥运冠军领衔体育精神,院士专家代表创新力量,“城市合伙人”与广州共成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守护文化根脉,更有外卖骑手苏金姬、环卫工人陆艳飞、育婴员陈惠燕等基层劳动者入选。

  担任广州站第9棒火炬手的,是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运动员、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队长赵睿。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赵睿表达了担任火炬手的自豪与期待:“这不仅代表我个人,还代表中国男篮、广东男篮大集体。”

  广东省滑板队队员曾文蕙,是中国首位亮相奥运滑板赛场并闯入前八的先锋。她说,火炬传递与赛场竞技的共通之处在于“以自己最好的面貌、最好的状态去完成”。

  第24棒火炬手、广州市番禺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刘芮君是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引进广州的青年人才。她表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体现了南粤对人才的重视与支持。

  当全部50棒、68位火炬手,在海心沙这座承载着亚运记忆的中心舞台集结,组成一个无比壮观的“荣耀方阵”时,一种磅礴的、源于人民的团结力量,席卷现场。

  圣火在港澳广深四地传递,其意义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隐喻。

  KNJ(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敬麟、香港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依次跑过海心沙星光大道,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进入收火仪式现场,登上舞台后展示火炬并点燃火种盆,定格了大湾区深度协同的美好画面。

  收火仪式现场,歌声响起,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用纯净的歌声唱响充满希望的《海阔天空》,寄托着粤港澳大湾区共融发展的深情厚谊与美好期许。

  由本土音乐人代表廖寰(东山少爷)与蔡琪子、吴昊霖、陈嘉伟、蔡雨含等多位体育健儿联袂唱响十五运会会歌《气势如虹》,以激情澎湃的声音,发出了广州、大湾区面向2035的宣言。

  11.6公里,见证了古老羊城的沧桑巨变,传承了“敢为人先”的不灭薪火,照见了“老城市新活力”的璀璨前程。

  在深圳站,来自科学、体育、文化、公益等各领域的50组火炬手齐聚一堂,共同完成了这场融合科技、体育与城市精神的城市接力。深圳站路线公里,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深圳火炬手队伍中既有薛其坤、毛军发、颜宁等学术界领军人物,也有于洋、巩立姣等体坛名将,更不乏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火炬传递的起点设于莲花山公园空中连廊,首棒火炬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担任。他表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届全运会,体育精神与科学探索高度契合,都体现了对卓越与极限的不懈追求。

  企业家代表们通过火炬接力展现了深圳的创新活力。影石科技创始人刘靖康作为第5棒火炬手,将火炬传递给香港太古集团中国区董事郑家驹,完成了一场象征“深港合作”的精彩接力。越疆科技创始人刘培超、速腾聚创CEO邱纯潮等多位企业家也去参加了。邱纯潮表示,这既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深圳科技工作人员和创新企业的肯定,未来将把体育拼搏精神融入技术研发。

  火炬传递中也不乏体育健儿的身影。羽毛球世界冠军于洋作为第2棒火炬手,与机器人“夸父”携手完成接力。她表示这是一次新奇的体验,让人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李隼担任第39棒火炬手,他激动地表示,希望运动员们赛出水平,为洛杉矶奥运会做好准备。

  来自基层的火炬手们同样展现了动人的风采。滴滴网约车司机黄天华作为第8棒火炬手,希望“把这份责任与温暖传递给更多人”;“手搓火箭”高中生王裕宁作为第3棒,难忘与机器人接力的奇幻体验,并呼吁更多青少年参与全动。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艳平在深圳参加活动时被现场的热情所感染:“深圳通过‘从陆地到空中再回到陆地’的创新传播方式,有力展现了全运精神与湾区活力。”

  本次深圳站火炬传递全面融入了“科技深圳”的特色元素。除了机器人“夸父”作为火炬手亮相,沿途还设置了机器狗互动、无人船展演等科技应用场景,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智能科技与体育赛事完美融合的城市魅力,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火炬传递”的深圳方案。

  火炬传递活动的高潮出现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10时40分,在《青春逐梦》《福满湾区》等粤港澳青少年联袂演出的暖场节目中,现场气氛热烈昂扬。随后,里约奥运会竞走金牌得主、连续征战五届奥运的刘虹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手持火炬稳健跑入会场,点燃火种盆,标志着深圳站火炬传递圆满成功。

  许仪 李强 王芳 梁时禹 郜小平 刘珊 黄舒旻 柳时强 郭苏莹 钟晓宇 郑慧梓

  梁钜聪 朱洪波 董天健 苏韵桦 张令 姚志豪 钟志辉 张迪 郑新洽 王俊涛 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