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发展看山西国企:向“新”而行“创新华阳”活力奔涌
来源:火狐在线观看    发布时间:2025-11-14 10:42:12

  这是打破体制藩篱,创新活力奔涌的五年;这是锚定新质生产力,煤炭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共舞的五年;这是深耕成果转化,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的五年……

  回望“十四五”,华阳集团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扛起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时代使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前项目立项会存在管理盲区,现在华阳集团科技管理部全流程介入,精准帮扶、规范流程,优化了项目筛选与推进机制,我们研发项目立项数量较往年提升了50%。正在推行的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激励机制,也让我们能充分享受政策红利,降低创新成本。”新景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李博强的话,道出了“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创新机制优化带来的变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却往往受制于体制机制的“枷锁”。“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多维精准发力,破除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全力构建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体系。

  在顶层设计上,华阳集团坚持“谁受益、谁投资”,建立起“决策、投入、管理、科研”于一体的闭环模式,形成“主要领导牵头主抓、总工程师统筹负责”的责任架构,建立集团公司、专业化管理公司、基层企业三级联动机制,将创新责任层层压实到“项目组”这一最小单元,“人人关心创新、个个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华阳集团坚持目光向外、聚焦一流,引来源头活水,汇集和整合全国乃至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与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科海钠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快速推进研发技术和项目落地,打造系统化的利益共同体,形成“能者破题、即创即推、即创即转”的全流程科学技术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种投入要素加速聚集。到2024年末,华阳集团已集聚研发人员4000余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8人、博士后8人。“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科研经费累计投入56.66亿元,科技投入强度年均增幅达19.47%,超额完成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研发投入强度9%的增长目标。更可贵的是,2024年,华阳集团首次将研发投入纳入年度全预算管理体系,同步强化管理能力建设,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投入真正转化为创新“加速度”。

  “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新增各类创新平台30个,承担国家、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学技术任务7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93项,其中,3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24年底,累计荣获省级、行业级科技奖项75项。这每一项成果,都是制度创新激活创新活力的生动佐证,更是“创新华阳”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坚实步伐。

  走进一矿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千米井下高效运转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穿梭巡检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全覆盖的5G信号,勾勒出一幅智能矿山的现代化图景。这里不仅是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更折射出该集团在“智能+绿色”下的蝶变重塑。

  传统煤炭产业是华阳集团高水平发展的硬支撑。华阳集团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让传统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五年来,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华阳集团将智能化升级作为煤炭产业转型的核心路径。到“十四五”末,已建成智能化煤矿8座,实现生产矿井智能化建设完成率100%,建成智能化选煤厂2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9处、智能化掘进工作面100处,提前3年完成煤矿全面智能化目标任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同步提升。

  创新的力量,不只体现在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同样体现在“卡脖子”难题上的攻坚突破。

  华阳集团成立“八个专班”,在千米井下掀起一场技术变革——岩巷小断面盾构机的使用,创造了日进最高51米的全国井下同类巷道掘进纪录;千米定向钻机成功突破松软、薄煤层成孔瓶颈,为煤炭高效开采提供保障;“一条巷道一部皮带”运输变革,实现了井下主运输系统地面远程集中控制,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以孔代巷、以管代巷、定向长钻孔等瓦斯差异化治理新技术新工艺,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华阳瓦斯治理模式”,攻克了沁水煤田瓦斯抽采难题。

  以“智”提质,向“新”而行,正改变华阳集团的每一个矿井,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十四五”时期,华阳集团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慢慢的变多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

  钠电产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充分展示了华阳集团的创新实力。“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钠离子电池技术,建成2000吨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吉瓦时的圆柱钢壳和方形铝壳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吉瓦时钠离子Pack电池生产线及储能集成安装车间并投入运行,实现了钠离子电池从中试到量产的关键跨越。更值得称道的是,华阳钠离子电池全国首批通过测评,发布全球首批商用钠离子电动两轮车,钠电产品取得“进京许可证”,工商业储能柜、钠电应急电源、钠电太阳能路灯、钠电防爆手电筒、钠电无轨胶轮车等多款产品走进实际应用场景。

  华阳集团不仅完整打造了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更致力于成为技术的引领者、标准的制定者。研发的钠电煤矿应急电源系统,成功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华阳集团跻身全国钠离子产业第一梯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这条国内首条新一代专业生产线,产出的碳纤维单丝仅为发丝十分之一粗,却拥有钢材6倍以上的强度,能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解决国家战略领域的材料需求。

  此外,保暖性能超过3A级羽绒的白绒产品,以煤炭发酵产物为原料、可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都成为华阳集团新兴起的产业的新增长点。

  回望这五年,从智能矿山的无人开采,到钠电产品的量产突破,再到碳纤维的高端突围,华阳集团创新发展硕果累累,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起的产业破圈突围的“双轮驱动”创新之路。

  展望“十五五”,华阳集团将以更加坚定的战略定力、更加宽广的创新视野、更加开放的协同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上擎旗奋进、向“新”而行。

  这是打破体制藩篱,创新活力奔涌的五年;这是锚定新质生产力,煤炭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共舞的五年;这是深耕成果转化,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的五年……

  回望“十四五”,华阳集团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扛起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时代使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前项目立项会存在管理盲区,现在华阳集团科技管理部全流程介入,精准帮扶、规范流程,优化了项目筛选与推进机制,我们研发项目立项数量较往年提升了50%。正在推行的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激励机制,也让我们能充分享受政策红利,降低创新成本。”新景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李博强的话,道出了“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创新机制优化带来的变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却往往受制于体制机制的“枷锁”。“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多维精准发力,破除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全力构建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体系。

  在顶层设计上,华阳集团坚持“谁受益、谁投资”,建立起“决策、投入、管理、科研”于一体的闭环模式,形成“主要领导牵头主抓、总工程师统筹负责”的责任架构,建立集团公司、专业化管理公司、基层企业三级联动机制,将创新责任层层压实到“项目组”这一最小单元,“人人关心创新、个个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华阳集团坚持目光向外、聚焦一流,引来源头活水,汇集和整合全国乃至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与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科海钠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快速推进研发技术和项目落地,打造系统化的利益共同体,形成“能者破题、即创即推、即创即转”的全流程科学技术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种投入要素加速聚集。到2024年末,华阳集团已集聚研发人员4000余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8人、博士后8人。“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科研经费累计投入56.66亿元,科技投入强度年均增幅达19.47%,超额完成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研发投入强度9%的增长目标。更可贵的是,2024年,华阳集团首次将研发投入纳入年度全预算管理体系,同步强化管理能力建设,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投入真正转化为创新“加速度”。

  “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新增各类创新平台30个,承担国家、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学技术任务7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93项,其中,3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24年底,累计荣获省级、行业级科技奖项75项。这每一项成果,都是制度创新激活创新活力的生动佐证,更是“创新华阳”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坚实步伐。

  走进一矿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千米井下高效运转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穿梭巡检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全覆盖的5G信号,勾勒出一幅智能矿山的现代化图景。这里不仅是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更折射出该集团在“智能+绿色”下的蝶变重塑。

  传统煤炭产业是华阳集团高水平发展的硬支撑。华阳集团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让传统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五年来,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华阳集团将智能化升级作为煤炭产业转型的核心路径。到“十四五”末,已建成智能化煤矿8座,实现生产矿井智能化建设完成率100%,建成智能化选煤厂2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9处、智能化掘进工作面100处,提前3年完成煤矿全面智能化目标任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同步提升。

  创新的力量,不只体现在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同样体现在“卡脖子”难题上的攻坚突破。

  华阳集团成立“八个专班”,在千米井下掀起一场技术变革——岩巷小断面盾构机的使用,创造了日进最高51米的全国井下同类巷道掘进纪录;千米定向钻机成功突破松软、薄煤层成孔瓶颈,为煤炭高效开采提供保障;“一条巷道一部皮带”运输变革,实现了井下主运输系统地面远程集中控制,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以孔代巷、以管代巷、定向长钻孔等瓦斯差异化治理新技术新工艺,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华阳瓦斯治理模式”,攻克了沁水煤田瓦斯抽采难题。

  以“智”提质,向“新”而行,正改变华阳集团的每一个矿井,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十四五”时期,华阳集团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慢慢的变多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

  钠电产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充分展示了华阳集团的创新实力。“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钠离子电池技术,建成2000吨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吉瓦时的圆柱钢壳和方形铝壳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吉瓦时钠离子Pack电池生产线及储能集成安装车间并投入运行,实现了钠离子电池从中试到量产的关键跨越。更值得称道的是,华阳钠离子电池全国首批通过测评,发布全球首批商用钠离子电动两轮车,钠电产品取得“进京许可证”,工商业储能柜、钠电应急电源、钠电太阳能路灯、钠电防爆手电筒、钠电无轨胶轮车等多款产品走进实际应用场景。

  华阳集团不仅完整打造了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更致力于成为技术的引领者、标准的制定者。研发的钠电煤矿应急电源系统,成功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华阳集团跻身全国钠离子产业第一梯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这条国内首条新一代专业生产线,产出的碳纤维单丝仅为发丝十分之一粗,却拥有钢材6倍以上的强度,能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解决国家战略领域的材料需求。

  此外,保暖性能超过3A级羽绒的白绒产品,以煤炭发酵产物为原料、可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都成为华阳集团新兴起的产业的新增长点。

  回望这五年,从智能矿山的无人开采,到钠电产品的量产突破,再到碳纤维的高端突围,华阳集团创新发展硕果累累,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起的产业破圈突围的“双轮驱动”创新之路。

  展望“十五五”,华阳集团将以更加坚定的战略定力、更加宽广的创新视野、更加开放的协同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上擎旗奋进、向“新”而行。